Quantcast
Channel: 地震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們離「預測地震」還有多遠?

10/31花蓮一起規模6.3強震,震憾全台,至今仍餘震四起,所幸並未造成嚴重傷亡。人們對於地震災害,一直總是處於被動的應對,想必不禁會有個疑問:對於地震的預測,我們仍然無能為力嗎?在花蓮地震過後,有部分媒體報導,在中國大陸湖北宜昌的民間預測單位,在10月29在微博提出警告,正好提及了「在10月30至11月7日間,在花蓮、台東或宜蘭其中一個地區,將會發生5.8級至6.5級的地震。」,真的是很準的令人「...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有時候離震央近,震度卻較小?

上個月底發生了今年全台「最有感覺」的一起地震,雖然並非今年度規模最大的地震,但對於大台北地區的振動仍是十分強烈的,無論是在泛科學的天天問,或者是BBS平台上的PTT地球科學板,都有人對於震央與震度的分布感到類似的疑惑:怎麼有些較遠的地方搖的特別大? 10/31瑞穗地震等震度圖,來自中央氣象局...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精準預測的訊號與雜訊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but Some Don’t)是一本非常值得期待的好書,Amazon.com就把《精準預測》評選為2012年最佳非文字書籍第一名!這不意外,因為Amazon.com就是精準預測顧客品味而稱霸零售業的XD...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6「級」大地震,搖出大樂透?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氣象廳公佈的全國震度分級表(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作者:李杰翰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06、16、26、36、46……」...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火山怎麼研究?

近年全球有不少火山都不太安靜,在2013年時,包括墨西哥的波波卡佩特火山、菲律賓的馬永火山,以及2012的年底的智利阿根廷、紐西蘭都分別有火山活動。現今的火山監測與預警的技術逐漸成熟,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火山造成的天災,不過預警的技術卻可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目前,全世界大多有火山威脅的國家,皆有專責監測與發布預警的訊息,並列出有不同層級的安全警示狀態,以期火山的影響能降到最低,這些預警發布的準備,就必...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回首2013:「看見台灣」更多的故事

2013年,《看見台灣》以台灣影史上秏資最高、票房也是最高的紀錄片,撼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內心,也在社會上發酵產生了許多效應。我從來自各方的聲音所得知的不同看法,不外乎是開始正視國土問題、周遭的環境汙染等等;有的朋友認為政府應該帶頭做好,上行下效;也有的朋友認為,「不是沒看見,只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當然也有人認為,即使票房再好,影片也無法為我們解決任何問題。...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與其關心地震在哪,不如看看自己準備到哪?

2/24一篇聯合報社論〈台北連續地震 真的無須緊張嗎?〉試圖點出社會與政府對地震防災概念的缺乏,其中不乏許多批評政府不重視防災的作為。可惜的是,儘管政府端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但多半不是文中所提的問題,譬如: 政府對地震震央位置的陳述,都捨棄諸如「中山路二段三十七號附近」的精確描述,而以「縣府西方十七公里處」模糊帶過,這當然是怕影響房價而遭到民眾抗議。...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紀錄】「哇!災!」:天龍國搖搖

文 / 陳妤寧...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融化的岩漿可以警告火山爆發?僅適用於部分火山

今(2014)年二月,印尼有 16 人因為錫納朋火山爆發而死亡,這是從去年九月錫納朋火山重新活躍以來,第一次發生人員傷亡。過去通常都有足夠的時間警告居民從當地撤離,但這次噴發前,居民被允許回到回到當地火山五公里以外的區域活動,因為火山學家們相信錫納朋火山正在穩定下來。 天災的不穩定性讓人希望在發生之前能夠一窺預警先機,火山爆發前,有什麼跡象可以警告大家呢?這次,科學家將腦筋動到了火山岩漿身上。...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地震「預警」系統的進化和侷限

地震引發的剪力波(S波)和表面波,是造成地表強烈振動和破壞的主因;初達波(P波)的振幅較小,傳遞速度卻比S波快 1.73 倍。每次地震後的震央公布,就是科學家利用P波和S波二種波的速率不同所引起的時間差,進而推算震央的所在位置。現在若能搶先偵測到微小的P波,就能透過簡訊或文字廣播的方式,警告人們即將來臨的地震。 藉由S波和P波的時間差,推算震央甚至爭取預警時間。(圖片來源:Wikipedia,...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導言

921大地震後倒塌的臺北市東星大樓(圖片來源:Wikipedia, Ho.siminn) 李天申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臺灣是地震頻繁的國家。根據中央氣象局過去90年的統計,臺灣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平均每年214次,災害性地震平均每年1次。臺灣的震災經驗非常豐富,我們從中學習到哪些科學知識呢?...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一):聽聽看 地震科學是什麼?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陳妤寧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講到「地震科學」一詞,好像包山包海所有相關學科無所不包,但對於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如何化為生活中的科技,我們卻難以想像如何接軌。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的馬國鳳教授,從地震學家如何蒐集地質資料、如何以力學條件分析地震波的走勢、最終化為地震評估所仰賴的境況模擬,為科學如何走入科技做出深入淺出的解釋。 地震預測不是地震科學的唯一...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二):找找看 活動斷層在哪裡?

挖掘斷層槽溝,是研究活動斷層特性與活動周期最主要的方式,圖為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復原後的模樣。(圖片來源:作者)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三):算算看 地震危害有多大?

邏輯樹圖,每個分支分別代表不同的說法,下方括弧內數值為權重。(圖片來源:鄭錦桐博士)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四):講講看 地震考古多有趣?

研究歷史地震,各地方稟報災情的奏摺是很重要的參考文獻,圖為1862年台南大地震沈葆禎奏報嘉義縣城隍神的文件。(圖片來源:臺灣地區歷史地震資料庫)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冬十一月,地大震。廿三日,雞籠頭、金包裏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這段出自《淡水廳誌》的文字,記錄 1867...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震為鏡(五):想想看 防災策略怎麼做?

銘傳大學建築系王价巨老師。(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陳妤寧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建築與防災(四):我要耐震的房子!

不同結構的建築物,都必須符合防震規範的設計標準,因此安全性是一致的。圖為臺灣現代建築經常使用的RC結構。(圖片來源:WikimediaCommons 作者:Argyriou )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建築與防災(五):101如何抗震?

台北101是臺灣的高樓結構與工程技術的巔峰之作,面對臺灣頻繁的地震颱風,台北101如何解決問題?(圖片來源:Flickr用戶Antonio Tajuelo)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斷了線的地震訊號,斷了根的防災意識

3月29日《蘋果》一則報導:4.5億泡湯,測震海纜斷了。據此報導指出,氣象局的「臺灣東部海域海纜觀測系統」(簡稱海纜地震站)疑遭漁船的底拖網扯斷,從去年5月起就不再傳回訊號,而氣象局也回應,是位於海纜尾端的科學節點設備遭毀壞而失去訊號。這樣的情況也不知道要找誰求償,但重點也不該是找誰求償或是單純的禁止漁船底拖,畢竟要在茫茫大海中去取締每艘漁船,其秏費的人力、物力、甚至民怨也不會少,那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酸世代的網路正義:從亞綸地震到Cindy自戕,我們要的是什麼?

從前幾天的炎亞綸地震論引起的跨時空論戰,到Cindy疑因「靠北部落客」的網路霸凌而離世<1><3>,甚至前陣子的阿帕契風雲、八萬奶頭妹、陳為廷襲胸、甚至更早的冒牌生抄襲事件等等,都有幾個很重要,卻又費解的社會現象:是什麼讓大家這麼氣?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有些話會逼死人,卻仍不停地留言抒發?言論自由與網路霸凌的界線又在哪裡? 門墊效應:為什麼這麼氣?...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