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終於有人關心到地震成因
關於4/20花蓮外海的地震,還有很多更重要、值得關心的事啊!譬如從台北盆地的放大效應,探討台北還有多少建物不符合耐震標準?也沒有人討論已經斷了半年以上的海纜地震站,因為它是離震央很近的測站啊!少了一個站,我們也少了一次機會看看多一個海底測站對地震預警的幫助。而關於斷了線的海纜,也是幾天前就聊過的事,在此就不細談,我們就著重在目前多數關注焦點:地震的成因。...
View Article當100台手機同時晃動:建立一個由群眾支持的地震預警系統
文/Kelly Lin source:MATTHEW M. BRADLEY/U.S. NAVY 從口袋中掏出智慧型手機來滑Facebook,或是點開遊戲APP目不轉睛地盯著玩,在現今社會並不值得一提,而是抬頭就能看到的現象。但手上這台看來尋常的手機卻可能會在地震發生前的緊要關頭救你一命。...
View Article以震為鏡(二):找找看 活動斷層在哪裡?
挖掘斷層槽溝,是研究活動斷層特性與活動周期最主要的方式,圖為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復原後的模樣。(圖片來源:作者)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以震為鏡(三):算算看 地震危害有多大?
邏輯樹圖,每個分支分別代表不同的說法,下方括弧內數值為權重。(圖片來源:鄭錦桐博士)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以震為鏡(四):講講看 地震考古多有趣?
研究歷史地震,各地方稟報災情的奏摺是很重要的參考文獻,圖為1862年台南大地震沈葆禎奏報嘉義縣城隍神的文件。(圖片來源:臺灣地區歷史地震資料庫)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冬十一月,地大震。廿三日,雞籠頭、金包裏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這段出自《淡水廳誌》的文字,記錄 1867...
View Article建築與防災(四):我要耐震的房子!
不同結構的建築物,都必須符合防震規範的設計標準,因此安全性是一致的。圖為臺灣現代建築經常使用的RC結構。(圖片來源:WikimediaCommons 作者:Argyriou )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建築與防災(五):101如何抗震?
台北101是臺灣的高樓結構與工程技術的巔峰之作,面對臺灣頻繁的地震颱風,台北101如何解決問題?(圖片來源:Flickr用戶Antonio Tajuelo)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View Article斷了線的地震訊號,斷了根的防災意識
3月29日《蘋果》一則報導:4.5億泡湯,測震海纜斷了。據此報導指出,氣象局的「臺灣東部海域海纜觀測系統」(簡稱海纜地震站)疑遭漁船的底拖網扯斷,從去年5月起就不再傳回訊號,而氣象局也回應,是位於海纜尾端的科學節點設備遭毀壞而失去訊號。這樣的情況也不知道要找誰求償,但重點也不該是找誰求償或是單純的禁止漁船底拖,畢竟要在茫茫大海中去取締每艘漁船,其秏費的人力、物力、甚至民怨也不會少,那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View Article酸世代的網路正義:從亞綸地震到Cindy自戕,我們要的是什麼?
從前幾天的炎亞綸地震論引起的跨時空論戰,到Cindy疑因「靠北部落客」的網路霸凌而離世<1><3>,甚至前陣子的阿帕契風雲、八萬奶頭妹、陳為廷襲胸、甚至更早的冒牌生抄襲事件等等,都有幾個很重要,卻又費解的社會現象:是什麼讓大家這麼氣?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有些話會逼死人,卻仍不停地留言抒發?言論自由與網路霸凌的界線又在哪裡? 門墊效應:為什麼這麼氣?...
View Article感謝終於有人關心到地震成因
關於4/20花蓮外海的地震,還有很多更重要、值得關心的事啊!譬如從台北盆地的放大效應,探討台北還有多少建物不符合耐震標準?也沒有人討論已經斷了半年以上的海纜地震站,因為它是離震央很近的測站啊!少了一個站,我們也少了一次機會看看多一個海底測站對地震預警的幫助。而關於斷了線的海纜,也是幾天前就聊過的事,在此就不細談,我們就著重在目前多數關注焦點:地震的成因。...
View Article當100台手機同時晃動:建立一個由群眾支持的地震預警系統
文/Kelly Lin source:MATTHEW M. BRADLEY/U.S. NAVY 從口袋中掏出智慧型手機來滑Facebook,或是點開遊戲APP目不轉睛地盯著玩,在現今社會並不值得一提,而是抬頭就能看到的現象。但手上這台看來尋常的手機卻可能會在地震發生前的緊要關頭救你一命。...
View Article一起搖擺吧! 2015抗震盃競賽
2015抗震盃競賽現場。圖/國研院提供 「2015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昨天(9/20)落幕,高中、大專與研究生近百隊伍參賽,學生自製建築模型,置於振動平台,測試各種耐震設計。高中和大專組用木棒等簡單材料現場製作模型,主要訴求堅固,研究生組則進一步要求構思如何減震,每次「地震」有一分鐘多,震力一關比一關強,看誰能隨地震擺盪共舞到最後!...
View Article碳封存,是逆天而行的工程神話,還是順應自然的科學奇觀?
本文由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能源政策之橋接及溝通小組贊助,泛科學策劃執行。 文:廖英凱(泛科學專欄作者) Source: wikipedia 碳封存,解決氣候變遷的新藥方?...
View Article臺灣造山知多少? 噪訊地震學告訴你--《科學月刊》
作者: 黃梓殷/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陳映年/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龔源成/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身為臺灣人,焉能不知臺灣之美?「依山傍海」是很多人對自己故鄉的描述,也是本島地景最大特色。臺灣島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被山地及丘陵所覆蓋,其中更有超過260 座3000...
View Article收到地震速報簡訊後,多十秒能做什麼?
盼了多年,今(2016)年終於盼到了地震地震速報(強震即時警報)簡訊的影子!雖然技術上我們早有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指的是地震發生後提前預先警告)的能力,但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走得真久…… 在 5 月 12 日第一次發布時,各種狀況凸顯了通訊端仍然不穩定;而到 5 月 31 日北臺灣海域發生規模 7.2...
View Article地震化石—光滑的斷層鏡子
文/郭力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地震!!!」這句話可能是「不知道」以外,最常在台灣說(聽)的一句話。這顯示台灣的地震相當頻繁(廢話) 外,對地震的認識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屁話)。 目前,於地震發生之後,地球物理與地震學家藉由演算測站所接收到的震波,可以迅速地獲得地震的相關資訊。但是對於地震時所發生的(物理化學)作用,以及伴隨的產物,我們卻仍一無所知。其原因在於,地震多發生在深處(5~20...
View Article開採頁岩油氣能引發地震?
文/曾泰琳|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頁岩氣開採技術示意圖。 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人們不斷努力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或是精進探採技術以提高產能,終於在 1990 年末於北美地區成功開採頁岩油氣並開始量產。開採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是將加壓液體灌入地底,使緊實的頁岩層產生微小裂縫,再通過這些相連通的孔隙將底下的油氣沖洗(flush)到地面上蒐集,這種高端的技術稱為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