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發怎知道?火山灰會報到──《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
【科科愛看書之本月選書】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想要長命百歲,防災知識可萬萬不能少。天災除了造成人財損失,更進一步影響朝代更迭、改寫歷史。《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以人文的角度檢視日本防災史,看看古人在面對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天災是究竟是如何應對?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更謹慎地面對大自然給出的戰帖。 紛紛灰雪,鋪天蓋地而來 假使,富士山再度噴發的話,東京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View Article地震嚇傻豐臣秀吉,更讓三千粉黛盡壓城底──《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
【科科愛看書之本月選書】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想要長命百歲,防災知識可萬萬不能少。天災除了造成人財損失,更進一步影響朝代更迭、改寫歷史。《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以人文的角度檢視日本防災史,看看古人在面對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天災是究竟是如何應對?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更謹慎地面對大自然給出的戰帖。 大地震竟讓秀吉女裝出逃!?...
View Article強震警報的原理是什麼?真的能發揮防災效果嗎?——《震識》
文/阿樹 請先試想一下這個情景: 某天的午夜12點左右,某處發生了一起規模6.7,深度僅15公里的地震,兩個離震央不遠處發生的事…… 地點一:離震央有點距離,但震度達5級,大約有12秒的預警時間 地震發生時,手機跳出警報的示意(無時間預估)...
View Article大屯火山復活了?所以要準備逃離台北了嗎?
最近每當關於大屯火山的新研究、新發現登上媒體,或是陽明山發生了地震之後,「大屯火山是死是活?」就幾乎是大眾或媒體必備問題之一。但經常問題並不會只有一個,而是一個接著一個,今天我們整理了幾個常見問題,雖不一定能完全說明白,但多少可以幫助大家增加對它的認識。 為什麼現在科學家對大屯火山的判斷「起死回生」? 小油坑噴氣孔。圖/Daniel Guo, CC BY-SA 3.0, wikimedia...
View Article地震無法預測,科學家該負責嗎?拉奎拉地震的悲傷故事——《震識》
如題,這是一個令人感到十分悲傷的真實故事。 2009 年,在義大利一個古城市拉奎拉(L’Aquila)發生了一場規模 6.3 的地震,造成了 308 人死亡。在主震發生前,有一個專門以偵測氡氣的技術來觀察地震前兆的技術人員,根據觀測結果自行「預測地震」,而剛好數個月內當地有發生不少次的小地震。...
View Article震度與地震大小無關?怎麼讓「震 知道了」?那些關於震度的二三事
文/潘昌志|「你地質系的?」不,但我待過地質所,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無論在氣象局、小牛頓…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並持續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 「震度」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地震規模才是。 「震度」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地震規模才是。...
View Article地震大小誰說了算?Part I:課本沒教的芮氏規模
文/潘昌志|「你地質系的?」不,但我待過地質所,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無論在氣象局、小牛頓…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並持續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 「這次地震是幾級?有比九二一大嗎?」 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得要先揣測他到底是在問我震度還是規模?當然,如果對方有提到九二一集集地震是「7.3...
View Article地震大小誰說了算?Part II :更「先進」的地震規模算法?
文/潘昌志|「你地質系的?」不,但我待過地質所,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無論在氣象局、小牛頓…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並持續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 建議閱讀本文前,先稍微了解地震規模的一二事,或先讀過這篇:地震大小誰說了算?Part I:課本沒教的芮氏震規模...
View Article為了台灣,一直走在最前面的地震預警
文/吳逸民|台大地質系教授 「強震警報簡訊」為我們爭取了數秒鐘的預警時間,能在地震發生時、震波來襲前搶先知道地震即將來臨,或許大家可能多少知道這樣的簡訊服務逐漸普遍,但你知道這項技術的發展史和背後默默努力的科學家嗎?今天震識邀請了在國內地震預警技術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的吳逸民教授,跟我們談談過去的內幕秘辛點滴! 吳逸民教授(投影片中也是)。圖/震識站主潘昌志(阿樹)於 2013 年拍攝...
View Article震央在高雄的美濃地震,為什麼台南災情最嚴重?問問超級電腦吧
為什麼要用電腦模擬地震? 臺灣數值地震模型 (TNEM) 由中研院地球所李憲忠副研究員開發,可以精確且快速分析出地震發生的過程,了解歷史地震、現今地震及未來的情境地震,為防災帶來重要的貢獻。 1999 年 9 月 21...
View Article在動與不動之處,那些斷層面上的複雜事(上)--《震識》
文/潘昌志|「你地質系的?」不,但我待過地質所,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無論在氣象局、小牛頓…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並持續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
View Article在動與不動之處,那些斷層面上的複雜事(下)--《震識》
在上篇斷層上的短暫瞬間:動與不動之處(上)談到斷層上的「地栓」(Asperity)時,阿樹賣了個關子,原因是因為來不及寫拖稿太難一次把事情講清楚,所以再多花點篇幅來聊聊這件事。 斯斯有兩種,主震也有兩種...
View Article地震觀測者的工作是什麼?--《震識》
文/張建興|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簡任技正 筆者過去在氣象局從事地震測報的工作。某日在地震宣導走廊遇到兩位氣象預報的同仁,她們正在爭論剛才是否發生地震,遂就近找了路過的我當裁判,我指了指走廊邊的震波類比記錄器,短暫解釋約在三分多鐘前於宜蘭近海處有發生地震,從紀錄可判斷該地震規模小,可能地表強震儀都只測量到 0...
View Article離人心上秋意濃,清晨地上蚯蚓多:為何秋天經常有大量蚯蚓出沒?跟地震有關嗎?
時序進入秋天,氣溫漸漸下降。在台灣的中南部和東部,夜裡微涼的秋意總為清晨帶來滿地的露珠——還有滿地的蚯蚓。 然後就會出現像今天(2017.11.03)這樣的新聞。 蚯蚓亂走,是因為地動山搖?...
View Article地震為何偏偏要是「地牛翻身」?翻身後的「地生毛」又可能是什麼呢?
y編按:我們常常會用「地牛翻身」來形容地震,但到底為何是地牛?明明世界各地或是台灣都有其他動物,烏龜、大象、地底人、鯰魚、豬、羊、蛇、熊等等,為什麼現在「地牛」變成了主流呢?而有些紀錄留下了地震前後的「地生毛」現象,又有可能是什麼呢?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確定這個因為地震出現的異象原因確切為何、無法給各位讀者一個確定的答案,但透過一層層的爬梳,去探索自然現象跟傳說之間的交織,亦是很有意思的過程。...
View Article為什麼本來是主震,一下又變成前震?餘震有可能會比主震規模大嗎?——《震識》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身在地震頻繁的臺灣,相信在地震後若常關心報導,對「前震」、「主震」、「餘震」等名詞應該不陌生;這些名詞從字面上看來就簡單易懂,所以媒體報導也總是朗朗上口。但熟悉這些名詞並不代表理解這些詞的意涵的用法,雖然這件事情過往的文章如《斷層上的短暫瞬間:動與不動之處(下)》一文中也曾簡單提過。不過因為常有看到誤用的情況,還是忍不住再寫一篇說明白!...
View Article能「穿越」該有多好!無法時空旅行的地震學者,如何用科學解讀歷史地震?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康熙臺灣輿圖。(局部)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 歷史地震既然是歷史,那麼應該是歷史學家的事啊,為什麼地震學者要關心這個? 科學家的出發點還是科學,人們一直到 19 世紀末才發明地震儀,而 1935...
View Article以古鑑今:歷史上的那些地震捐款,從何而來又流向何方呢?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地震總來的突然,其實自古就有當災情嚴重時人們捐款救助的各種例子,來源有官方的補助、也有來自民間的善款。在臺灣過去的歷史震災中,這些賑災、重建、捐助、受助等情形是怎麼樣呢?有沒有發生過很扯的事?阿樹從幾個歷史地震的例子,讓大家看看過去的做法,也順便思考一下現在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圖/nattanan23 @Pixabay 清領時期的做法(以 1848...
View Article今天地球心情如何?觀察「地殼變形」的地球情緒量測師
用 GPS 觀測地殼變形 因斷層活動而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地殼狀態,與地震、海嘯、山崩等現象的發生息息相關,因此「地殼變形」便成為了地震學家無法忽視的觀察標的,換句話說,地殼變動就像是地球在表露情緒一樣,不注意它可是會出大事的。那麼「地球的情緒測量師」又是在做哪些事?肩負了哪些任務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情緒量測師──許雅儒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許雅儒研究員主要的研究項目,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觀測系統...
View Article地震觀測者的工作是什麼?--《震識》
文/張建興|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簡任技正 筆者過去在氣象局從事地震測報的工作。某日在地震宣導走廊遇到兩位氣象預報的同仁,她們正在爭論剛才是否發生地震,遂就近找了路過的我當裁判,我指了指走廊邊的震波類比記錄器,短暫解釋約在三分多鐘前於宜蘭近海處有發生地震,從紀錄可判斷該地震規模小,可能地表強震儀都只測量到 0...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