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人心上秋意濃,清晨地上蚯蚓多:為何秋天經常有大量蚯蚓出沒?跟地震有關嗎?
時序進入秋天,氣溫漸漸下降。在台灣的中南部和東部,夜裡微涼的秋意總為清晨帶來滿地的露珠——還有滿地的蚯蚓。 然後就會出現像今天(2017.11.03)這樣的新聞。 蚯蚓亂走,是因為地動山搖?...
View Article地震為何偏偏要是「地牛翻身」?翻身後的「地生毛」又可能是什麼呢?
y編按:我們常常會用「地牛翻身」來形容地震,但到底為何是地牛?明明世界各地或是台灣都有其他動物,烏龜、大象、地底人、鯰魚、豬、羊、蛇、熊等等,為什麼現在「地牛」變成了主流呢?而有些紀錄留下了地震前後的「地生毛」現象,又有可能是什麼呢?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確定這個因為地震出現的異象原因確切為何、無法給各位讀者一個確定的答案,但透過一層層的爬梳,去探索自然現象跟傳說之間的交織,亦是很有意思的過程。...
View Article為什麼本來是主震,一下又變成前震?餘震有可能會比主震規模大嗎?——《震識》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身在地震頻繁的臺灣,相信在地震後若常關心報導,對「前震」、「主震」、「餘震」等名詞應該不陌生;這些名詞從字面上看來就簡單易懂,所以媒體報導也總是朗朗上口。但熟悉這些名詞並不代表理解這些詞的意涵的用法,雖然這件事情過往的文章如《斷層上的短暫瞬間:動與不動之處(下)》一文中也曾簡單提過。不過因為常有看到誤用的情況,還是忍不住再寫一篇說明白!...
View Article能「穿越」該有多好!無法時空旅行的地震學者,如何用科學解讀歷史地震?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康熙臺灣輿圖。(局部)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 歷史地震既然是歷史,那麼應該是歷史學家的事啊,為什麼地震學者要關心這個? 科學家的出發點還是科學,人們一直到 19 世紀末才發明地震儀,而 1935...
View Article以古鑑今:歷史上的那些地震捐款,從何而來又流向何方呢?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地震總來的突然,其實自古就有當災情嚴重時人們捐款救助的各種例子,來源有官方的補助、也有來自民間的善款。在臺灣過去的歷史震災中,這些賑災、重建、捐助、受助等情形是怎麼樣呢?有沒有發生過很扯的事?阿樹從幾個歷史地震的例子,讓大家看看過去的做法,也順便思考一下現在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圖/nattanan23 @Pixabay 清領時期的做法(以 1848...
View Article今天地球心情如何?觀察「地殼變形」的地球情緒量測師
用 GPS 觀測地殼變形 因斷層活動而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地殼狀態,與地震、海嘯、山崩等現象的發生息息相關,因此「地殼變形」便成為了地震學家無法忽視的觀察標的,換句話說,地殼變動就像是地球在表露情緒一樣,不注意它可是會出大事的。那麼「地球的情緒測量師」又是在做哪些事?肩負了哪些任務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情緒量測師──許雅儒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許雅儒研究員主要的研究項目,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觀測系統...
View Article解題囉!地震定位沒有想像中簡單?——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一)
文/阿樹《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作者說明:原刊登之版本,其震央的計算方式有誤,重新修改此文章,感謝網友指出錯誤,並提出算法,已修正原錯誤。(編按:2018/8/8 修改) 今 (107) 年學測最後一題,是個有意思的地震題,不但結合了地震波速和震度的概念,還用了兩個地震、分處四個地區的朋友不同的感受來作為情境: 107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第68題。圖/截圖自大考中心...
View Article媽祖曾經坐牢100年?那些因天災而產生的民俗活動 —— 從歷史看地震系列(1)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感謝鄭世楠教授整理的各項資料不吝公開,各種資料的細節已收錄在「塵封的地震」系列演講。本系列文多參考其中的資訊撰文。 1600~1900年間台灣發生過的地震。圖/塵封的裂痕系列投影片。地震資料目錄可參考中央氣象局災害地震總彙 不是現代才會發生,清治時期的滅村災難...
View Article防震不是只有預警那麼簡單:大地震過後,下一步該怎麼走?
文/馬國鳳、潘昌志(阿樹) 地震可以說是「一瞬間的事」,那一陣強烈的搖晃不過數十秒,卻總帶來令人措手不及的恐慌。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邊界上的臺灣島,板塊運動在你我的腳下地殼不斷累積「能量」,當累積到承受不住時,就會尋找機會釋放出來,於是就發生了地震。...
View Article一次不夠震兩次,連發的地震更難懂 ──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二)
文/阿樹《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在解題囉!地震定位沒有想像中簡單?──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一)中,我們已經解析過了以下的試題(取自 107 年學測自然科),但今天我們要利用這題談談不同的情況。 107 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第 68 題。圖/截自大考中心...
View Article疊加再疊加,揭開強震誤判的盒子--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之(三)
文/阿樹《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在前篇一次不夠震兩次,連發的地震更難懂──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二)中,我們提到「接連兩個地震」對於地震定位與相關工作造成的困擾,本文我們再進一步談另一個「特殊狀況」: 幾乎同時發生兩個地震,也同時影響了介於兩地震中間的測站...
View Article逼逼逼~海嘯警報,別成國家級邊緣人!——《震識》
圖/不會冷;文/阿樹 這篇文章是人氣地科系插畫家「不會冷」跟震識的合作(其實幾乎都是不會冷大大做的),我們藉由一系列的漫畫插圖來認識一下「關於海嘯預警在臺灣」,請大家在看淺顯易懂的科普漫畫之外,還能進一步認識關於海嘯的科學知識! 逼~逼~逼~國家級警報。什麼你沒收到?國家認證的邊緣人是你?圖/震識提供...
View Article地震來了臺北特別晃?關於盆地的場址效應
文/郭俊翔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若臺北盆地之震動較周邊大,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及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這是因為「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所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到底這些效應是什麼呢?今天就來談談臺北盆地的場址效應。 不只5倍?還可能10倍!場址效應的超自然發現 我們來追溯最早的典故。據筆者所知,最早記載有關場址效應 (Site Effect) 的文獻是在距今超過 100...
View Article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該如何應對?專訪海嘯專家吳祚任
文/古國廷 (Medium) 2018 年印尼發生兩起海嘯重創當地; 2004 年南亞海嘯與 2011 年東日本海嘯亦造成當地嚴重災情。近十年鄰近地區發生數次致命海嘯,它們為何如此致命?台灣百年歷史亦有多起海嘯紀錄,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又該如何應對? 本文專訪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分享海嘯專業知識,及台灣如何運用世界領先技術預警自救。...
View Article暑假有三寶「颱風地震屁孩到處跑」,面對天災該如何預防?
文/阿樹《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阿樹來說前言:本文雖然並不是單純跟大家談地震,但防災的思維是大同小異,我們若可以預先做好颱風防災,同樣思維下一定也能為地震防災做些事。 先別管屁孩了,遇到天災你都如何預防? 當颱風快來時,大家會怎麼做?先查人事行政局網頁有沒有放假?人事行政局傳送門:https://www.dgpa.gov.tw/(應該很多人存到我的最愛 or 書籤裡了吧?)...
View Article差點震垮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地震,震出地震研究的新視角——《愛因斯坦冰箱》
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對地震向來不陌生,歷史上哪一次地震對人類文明影響最大呢?恐怕非 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莫屬,那一次的地震不僅差點震垮葡萄牙這個老牌的殖民帝國,引發了最早的地震學研究,更讓方興未艾的啟蒙運動得到一個施力點,撼動西歐傳統宗教道德合一的傳統。 特別是這場大地震深深地吸引了一位年輕普魯士學者的目光,我們依稀可以在幾十年後他精心完成的哲學體系中聽到這場大地震的餘音。 1755...
View Article「震」的搞錯了,並沒有「芮氏規模9.0」的地震!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現在,我們在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上,已經比較少看到將規模、震度搞混的情況。(阿樹表示欣慰)至少,媒體上漸漸少有如「9.0 級地震」的錯誤,多會正確的說明為「規模 9.0」。不過阿樹也發現到有另一種新的誤用方式出現:將規模 9.0 的地震說成「芮氏規模 9.0」的地震。 對,這樣的說法有問題,因為根本不會有「芮氏規模 9.0」地震!真的不存在這樣的東西。...
View Article走過 921 的傷痛後,臺灣的地震學研究往哪裡前進呢?
文/馬國鳳 大地震總是難免會帶來傷亡和損失,為此從科學面來看更應盡其所能的將地震所帶來的各種數據觀測徹頭徹尾的研究。因此,雖然九二一集集地震許多台灣人的傷痛,但在地震科學界,也因此地震而有了獨步全球的研究成果;即使我們都不希望再有這樣的強震發生,但卻無法無視自然的法則。從強震中挖掘出更多未知,解決地震危害的問題,便是從事地震科學相關研究的學者畢生職志。接著,讓我們看看集集地震讓學界學習到了什麼。...
View Article震識大小事知多少:該如何逃難?地震震度又是如何分布?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避難逃生,提升自己的存活率?而在地震過後,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科學月刊》九月號主題為「正視震知識」,就先帶讀者一同釐清各種與地震有關的大小事。 解析地震:各種「波」是什麼?有什麼差別? 地震波(Seismic...
View Article面對地震,人們準備好了嗎?在集集地震後的20年
文/潘昌志,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師大地科系博士班二年級,筆名阿樹,現為「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更是一場死傷慘重、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事過境遷後,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 上世紀後半災情最慘重的集集地震,給了臺灣地震學家一個沉重的功課。這 20...
View Article